热点文章

【研途风采】杨佳:逐光而行,不负“研”途芳华

2025-11-20   作者:杨佳   审稿:鲁志伟     (浏览次数:)     打印    收藏

人物简介:杨佳,女,1999年2月生,中共党员,理学院生物资源化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综合成绩连续2年位列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曾获优秀研究生、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研究生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


以热爱为光,在跨界中追寻使命

本科主修管理学的杨佳,在数据建模与系统分析训练中,练就了对“规律”的敏锐感知与结构化思维。但相较于社会制度性规则,生命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化学反应路径更能触动她对本源的探索欲。一次在理学院实验楼等候友人时,她透过玻璃窗看到研究生们围绕操作台专注讨论反应路径、争执反常数据的场景,那份对未知的执着与自己追求“最优解”的热忱深深共鸣。

她顿悟:管理学教会自己“优化现有体系”,而生物化学能让自己“探索本源、创造新价值”。在发现两学科“逻辑推导”与“实证验证”的共通性后,她毅然决定跨考生物资源化学硕士,将管理学积累转化为探索自然科学的独特武器。

以坚持为桨,在“迷茫”中破浪前行

跨专业意味着从零起步,陌生的化学公式、晦涩的实验理论成为备考路上的“拦路虎”。图书馆闭馆时的路灯、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都是她咬牙坚持的见证。

研究生阶段的一次光催化实验中,数据连续一个月出现异常波动。她先后排查光源稳定性、试剂浓度等十余个变量,却始终未能找到症结,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好在备考时那段“从零突破”的经历涌上心头,她沉下心对变量逐项溯源,最终发现是pH计老化且校准失准导致体系pH控制失真。经检修校准后数据恢复稳定,这次经历让她明白“坚持不是硬扛,而是在每一次想放弃时,多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那些曾辗转难眠的难题,最终都成了成长的阶梯。

以探索为径,于“深耕”中厚积薄发

历经初期磨合,杨佳摸索出“在失败中总结规律,在反复实验中积累经验”的科研方法论。她以光- Fenton协同催化体系为起点,聚焦环境领域有机污染物降解,尝试原位反应、模板合成等5种制备策略,每周在实验室工作超60小时,实验数据填满3本笔记本,最终构建的S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下展现出优异性能,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IF=9.9)。

在此基础上,她将研究延伸至生物医学领域,围绕Fenton体系构建S掺杂单原子铁纳米酶以提升过氧化物酶活性。通过优化硫掺杂比例、借助球差校正透射电镜辨识单原子位点,结合理论计算揭示反应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自然指数 N1,IF=16.9)——这是四川农业大学首次以第一且唯一完成单位在该顶级期刊发文。论文见刊时,她已启动下一课题,以探索打破学科壁垒,在交叉领域闯出科研天地。

以初心为铭,在“笃行”中诠释担当

她始终坚信,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基于纳米酶的研究基础,她积极投身绿色纳米农药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工作,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园区,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党员,她始终牢记身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次参与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开展科普夏令营、各类实践活动,服务乡村地区儿童成长,她所在团队获评校级重点团队及社会实践品牌项目称号;此外,她还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的公益活动,并在各类经验分享会上向学弟学妹们传递科研心得与成长体会,以实干担当诠释川农大精神。

如今,她依然在实验与思考中逐光前行,曾经的困难与疑惑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她深知,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深耕不辍。未来,她将继续秉持求真务实的初心,在生态环境与绿色农业交叉领域持续探索,努力将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用技术,用青春力量践行青年党员与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在逐光之路上书写更绚丽的“研”途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