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智洲,男,群众,1996年12月生,四川省攀枝花人,理学院生物资源化学专业2022级专业博士研究生。平均学分绩点3.8,曾任校研究生会文体部干事。研究生期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等七项校级及以上奖励和荣誉;累计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2篇,其中以第一或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

一程师引路,幸遇“丹”心一片
他与川农结缘于一次考研失利后的调剂:带着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迷茫与困惑,他在复试时遇见了理学院张利教授。她二十余年对川产道地药材研究的执着和团队从无到有的坚守,这份对待科研“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使他选择跟随张老师的步伐,与中药材为伴。
在导师的支持下,他选择了课题组从未涉足的研究领域——“组学分析川丹参对非生物胁迫响应机制”。站在一个全新的研究起点,他既无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经验积累,也缺少师兄师姐的直接指引,一切唯有依靠自身摸索前行。这份独自探索的坚持,最终化为从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获得的数据真知,从一行行错误的代码中总结经验,从一页页详实的笔记中梳理脉络。挑战接踵而至:从试验设计的不断优化,到疫情之下的条件局限;从文章字句的千锤百炼,到投稿过程中的屡败屡战……每当陷入瓶颈时,张利教授总会耐心地与他一同探讨问题。这段从无到有的历程,最终结出绚烂的果实: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先后于2023年和2025年发表中科院TOP期刊。这些成果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将来支撑他跨越障碍的信心。
一路伴同行,共育科研“参”林
受导师“甘为人梯”精神的感召,他主动承担起协助老师指导本科生的责任。累计指导了30余名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其中11人完成毕业设计。从最基础的软件使用到复杂的试验设计,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分享经验。他清楚地记得,与团队第一次面对项目失利时的挫败,但他迅速调整心态,带领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修改方案上,逐字逐句地完善申报书。终于,这份坚持在2025年得到了回报——他们一举拿下省级竞赛二等奖、国家级竞赛三等奖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等多个项目与奖励。
他的科研世界,从不局限于方寸实验台。进驻科技小院时,他和课题组同学们顶着烈日,在中江县的丹参田里采集数据,观察到丹参长势喜人时,他才真切地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的分量与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在科研与助农之外,他的身影也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在各类学术讲座与论坛中,他汲取前沿知识,拓宽科研视野;在绿茵场上,他为“川农杯”足球赛的集体荣誉挥洒汗水;作为校研究生会文体部的骨干,他参与组织了精彩纷呈的研究生篮球赛并荣获“校研究生会先进个人”。从指导学生到服务社会农户,从实验室到校园,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片科研的“参”林之所以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正是源于这阳光、雨露与沃土之间,无数次的相遇、灌溉与共生共长。
十载沃土见初功,百廿薪火照耕途
时光荏苒,他在理学院的七年硕博生涯即将驶向终点。从2015年在海南大学初识农学,到2018年于台湾宜兰大学精耕园艺,再到2019年扎根川农,他的“农学长征”已整整十载。这十年,他曾领略过热带作物的繁茂,也研修过宝岛园艺的精巧,最终在巴蜀大地,找到了方向。在理学院这片沃土上,在张利教授的引领下,他从一个学科的眺望者,成长为一名领域的深耕者,将过往的见识与阅历,全部汇聚于解析川丹参道地性这一深刻的科学命题之中。
回望整段旅程,他最珍视的,是迷茫徘徊时导师的悉心指引,是攻坚克难时伙伴的鼎力携手,是挫折困顿时家人无声的鼓励与支撑——正是这所有的“遇见”,汇聚成照亮他研途的璀璨星河,赋予他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十载耕耘自见功”。从南海之滨到天府之国,变的是求知的疆域,不变的是对农业科学的赤诚。个人的涓滴成长,终将汇入母校的浩荡长河。值此母校一百二十周年华诞之际,他将永远铭记川农大精神,带着这份研途收获的所有美好,奔赴下一场山海,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书写川农人的赤子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