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教学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记四川农业大学卢常芳老师的物理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5-10-29   作者:杨俊婷   审稿:胡永波     (浏览次数:)     打印    收藏

10月21日下午,由教务处、教师工作部联合主办,理学院承办的学校第一期教学沙龙在雅安校区举行,线上同步直播,吸引了线上线下共800余人次参与,理学院卢常芳教授受邀担任第一讲主讲人。这位在教学沙龙中分享经验的教师,是深耕教学一线二十余载的耕耘者——她用坚守与创新,在三尺讲台与求知目光的交汇间,在严谨物理与灵动思维的碰撞中,开启了一场向美而行的教学之旅。

作为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与课程负责人,卢常芳长期深耕公共基础课教学一线。她主持建设的《大学物理B》获评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编写教材11部,荣获多项省级教学奖项与校级教学成果奖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特等奖。在科研与教改领域,她同样成果丰硕,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诸多荣誉的背后,是她二十余年如一日对教学的坚守、创新与热爱。

在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卢常芳老师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始终坚守着“教学是科学,亦是艺术,更是一份责任”的信念。她全身心投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以科学的严谨探索教学规律,以艺术的情怀雕琢课堂设计,更以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精耕细作,于平凡处缔造优质课堂

“教学不能辜负学生的成长”,是卢常芳老师坚守的初心。面对每学期重复讲授的内容,她却始终保持着“如初上讲台”般的敬畏。她的课件永远在迭代,每堂课花费1-2天精心修改设计是常态。她根据新的学情反馈修改教学设计,从目标制定、内容补充到问题设置,力求每一处细节都臻于完美。她坚持全批全改每周两百余份作业与实验报告,从中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与共性困惑,让作业成为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她不仅评判作业的正误,更通过批注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她的答疑方式跨越时空,从课间到QQ,从录制视频到平台讨论,用全方位的耐心回应,在学生需要时,她总是及时点亮思维的微光,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

锐意创新,以数字赋能破解教学难题

面对大班制下学生基础参差、互动不足的挑战,卢常芳老师锐意改革,成为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她累计录制了124个教学视频,课程平台访问量超1500万次,率先开展了大学物理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夯实基础、线下深化应用,构建了“学--辩”的能力培养闭环。

她的创新远不止于此。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她深刻思考教学改革的本质,独立构建了涵盖38个知识分类、101个知识点的大学物理课程知识图谱,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能力图谱与问题图谱,并打造课程专属的AI答疑助教,积极探索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智慧教学新路径。“技术是‘器’,必须服务于育人之‘道’。”这正是她改革实践的灵魂所在。

初心不渝,爱与智慧润泽成长

荣誉与成果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疫情期间,为还原实验的真实操作,她独自在实验室反复录制演示视频;无数个寒暑假,她都在默默完善线上课程资源。然而在她心中,所有的荣誉与成就,都比不上学生的一句真诚反馈。有学生说:“您谈到物理时眼里的光,让我看见科学的浪漫。”也有学生保研成功后特地告诉她:“大物的课堂上您的教诲,尽管过去两年,我一直都记着呢。”更有一位曾不自信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发来长信:“卢老师的线上线下视频拯救了我的物理学习。每个视频我反复观看,而您对我每一个幼稚的问题都那么认真。于是我觉得,自己必须学好大学物理,不然太对不起您。”这些发自内心的认可,让她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卢常芳老师始终以此自勉。她以深厚的学识为土壤,以创新的方法为雨露,默默耕耘,静待成长,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她坚定前行,以每一份坚守与创新,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理想,践行着教育的时代使命,唤醒生命的无限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