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接到丹参种植户技术帮扶需求后,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张利教授带领团队杨瑞武教授、张云松教授和姜媛媛副教授赶赴四川南充丹参种植基地。实地查看发现,发病丹参茎基部皮层腐烂、病部缢缩,出现异常膨大现象。结合田间高温高湿环境、扦插移栽后地上部旺长态势及土壤粘重板结等情况,专家团队初步诊断为茎基腐病,推断病害由通风不良、湿度过大诱发的土传真菌感染所致。针对病情,专家团队不仅开出"即时药方":建议及时清除病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撤除地膜改善田间通风降湿条件,配合低毒真菌药剂或生物菌剂灌根防治;更针对后期管理提出长远建议,强调通过剪花、疏枝等物理方式控旺,严禁使用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从源头保障药材品质安全。
当天,专家团队还赶赴中江县富兴镇、集凤镇丹参种植基地,实地考察丹参组培苗移栽生长情况及根段种植出苗状况,护航当地丹参产业发展。在富兴镇丹参组培苗移栽推广应用基地,专家们重点回访了此前开展应急技术处理的地块。据观察,通过前期针对性实施的土壤消毒、湿度调控等田间管理措施,移栽苗子成活率显著提升,叶片舒展度、根系发育情况均达理想状态。从当前苗情来看,成活率已超过85%,完全能够满足基地预期产量需求。这一评估结果为基地负责人吃下"定心丸",也为后续大面积推广组培苗技术积累了实践经验。在考察两镇根段种植区域时,专家们发现不同时段种植的根段呈现差异化生长状态:年前定植的根段已基本齐苗;而年后种植的根段则处于愈伤组织形成期,部分早播地块已萌发新芽,晚播区域仍处于休眠状态,但地里墒情合适,利于后期出苗。专家们向基地负责人建议继续做好分类管理,对齐苗地块加强水肥监测,对未出苗区域保持沟渠畅通,确保全田生长整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