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王显祥教授团队在氧化锌的高效利用上取得新进展

2025-03-21   作者:梁晨   审稿:鲁志伟     (浏览次数:)     打印    收藏

氧化锌是一种多功能无机抗菌材料,在化妆品、食品、医药及饲料添加剂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饲料添加剂中的重要成分。但传统氧化锌生物利用率非常低,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添加高剂量的氧化锌,而高剂量的氧化锌会引起仔猪皮肤无光泽、毛粗毛长,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同时造成锌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从2022627日起,欧盟全面禁止了药理剂量氧化锌在养殖端的使用。目前,欧盟允许在饲料中使用的氧化锌仅限于营养性添加剂,且锌的含量不得超过150 ppm/kg。因此锌的高效利用对养殖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为提高锌的生物利用率,王显祥教授团队一直和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氧化锌的高效生物学利用和饲料中的减锌替锌研究。近日,合作团队在生物学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影响因子10.6发表题为ZnO-Cu/Mn nanozyme for rescuing the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 Salmonella-induced colitis https://jnanobiotechn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51-025-03283-4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种具有pH响应性多酶模拟活性的共掺杂ZnO纳米酶,ZnO纳米酶在酸性环境具有出色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在前肠环境中产生羟基自由基以协助杀菌,在中性环境中表现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样活性,能够有效清除炎症肠炎中过量的活性氧(ROS),从而保护肠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氧化锌纳米酶在治疗沙门氏菌诱发的结肠炎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它不仅能够有效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还能通过调节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同时还能显著降低肠道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水平,从而缓解炎症反应。

沙门氏菌感染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其引发的结肠炎常伴随严重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失衡,现有疗法存在疗效局限及副作用等问题。该研究开发的智能响应型纳米酶,通过动态适应肠道微环境变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高效、安全的策略。氧化锌纳米酶可以显著提高氧化锌的生物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为氧化锌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抗菌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伍爱民副教授和2022级生物资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梁晨为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农业大学营养所陈代文教授和理学院何丽博士,王显祥教授为共同通迅作者。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吴兵研发总监参与了该工作,共同申请的发明专利“治疗沙门氏菌肠炎的多酶活性纳米氧化锌的自组装制备方法及应用”(申请号202411541694.X)已公布并进入实质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