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西南大学两位教授应邀为理学院师生做学术和国自然基金申报讲座

2025-01-23   作者:杨俊婷   审稿:鲁志伟     (浏览次数:)     打印    收藏

1月21日下午,理学院邀请国家优青、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甄淑君教授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西南大学药学院李春梅教授为学院师生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学院副院长、纪委书记鲁志伟,相关专业教师、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鲁志伟主持。

会上,甄淑君教授首先作了题为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光谱分析新方法的构建及应用》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成功开发了“弱输入强输出”FRET器件,构建了供受体标记探针高度集成的FRET传感平台,通过级联多重FRET构建了长程共振能量转移(LrRET)新体系。

随后,李春梅教授作了题为《DNA组装体用于microRNA成像分析与肿瘤靶向治疗》的学术报告。针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难、治愈率低且复发率高的问题,李春梅介绍了课题组在肿瘤标志物microRNA检测和成像分析方法以及肿瘤治疗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系列DNA组装体,实现了microRNA的快速、灵敏、准确检测,并进一步将DNA组装体用于细胞凋亡等过程中胞内分子事件的实时动态成像分析。

两位教授的报告野宽阔、内容精彩,充分展示了她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在交流环节两位教授与参会人员就FRET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癌症标志物的寻找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会后,两位教授结合自身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历,详细地向与会教师分享了撰写申请书的注意事项,包括内容撰写、写作方式、细节要求等方面。甄淑君教授指出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地凝练科学问题,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科研标签”。李春梅教授则强调要注意写作方式,需要用总结性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突出显示关键词和关键句。两场报告内容详实、案例具体,所提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赢得了参会老师们的积极响应和一致好评。

此次学术报告和基金交流会会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对于学院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要求和规范,提高申报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在化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发展。

报告人简介:

甄淑君,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于2006年在西南大学获得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11年在西南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留校任教,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谱分析。到目前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Anal. Chem.、Small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12项。

李春梅西南大学药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23)、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与生物传感、药物分析、肿瘤靶向成像与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个人H因子36,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基础药物分析》教材(科学出版社),参与Springer出版社英文专著编写1部。担任Chinese Chem. Lett., J. Anal. Test.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