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理学院团队在纳米酶电化学发光传感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2-09   作者:杨俊婷   审稿:鲁志伟     (浏览次数:)     打印    收藏

近日,理学院“功能纳米农业应用创新”学科培育创新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Food Chemistry》(中科院1区,TOP期刊,IF=8.5)上发表题为《Enhanced sensing of dinotefuran in foods based on BC/ZnCo MOF@PBA nano-enzyme induced MIECL》(基于BC/ZnCo MOF@PBA纳米酶诱导的自增强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食品中呋虫胺检测)的研究论文。

呋虫胺是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其杀虫机理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害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导致害虫兴奋、痉挛、麻痹,并最终失去取食能力直至死亡。然而,过量的呋虫胺残留会随着食物链而富集,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潜在毒性。因此,实现呋虫胺的准确监测和预警,对于维护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常用的呋虫胺检测方法多依赖单一信号的输出方式,易受到复杂环境介质的干扰而产生较大的误差。

团队基于分子印迹耦合电化学发光开发出MIECL传感新技术,实现对食品致害因子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识别与检测。该研究中,首先采用自组装和原位生长的方法制备出中空多层且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锌钴有机框架负载生物质炭包覆普鲁士蓝的纳米酶(BC/ZnCo MOF@PBA),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技术将其构建于鲁米诺-H2O2电化学发光(ECL)体系中。其中,BC/ZnCo MOF@PBA可以作为共反应促进剂催化H2O2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显著放大鲁米诺阴极信号并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得益于MIP对呋虫胺的特异性选择,该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模式具有相当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限(LOD)为0.0046 μMS/N = 3)。

理学院2020级生物资源化学已毕业硕士生戴世杰为论第一作者,饶含兵教授和鲁志伟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的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881462403989X